“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,无论我们是否愿意,我们都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民进中央副主席、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院长张玉东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希望我国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,期待它对我国社会的好处,但也要注意它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可能影响,如就业。”
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,民进中央今年提出了制定人工智能影响就业供需的应对策略的建议。提案指出,近年来,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发展迅速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削弱了劳动力对土地和资本的依赖,释放了更多的潜力,“平台型就业”和“创业型就业”繁荣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,而且加速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。
“就像在网络出现的早期,我们无法预测它会对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。” 张玉东说,人工智能也是如此。在目前的早期阶段,我们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和结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但研究才刚刚开始,“很难想象未来它能代替什么工作,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。”
为此,民进中央在上述提案中提出了多项建议。民进中央指出,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技术进步需要及时调整就业结构。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重视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和岗位转移培训,使其具有人机合作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务能力,引导就业结构向新兴业态和第三产业转移。
民进中央建议提前防止技能失业。根据未来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,应加强对就业失业的动态监测,及时掌握不同行业和群体就业失业的变化,完善失业预警机制,提前应对可能的失业风险。
此外,建议适当调整教育供给。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,优化高校专业设置,加快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发展,提前做好人才储备,使人才培训与产业发展相匹配,避免结构性失业风险的扩大。
“希望国家提前做好准备。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,以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社会问题。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产业机会和就业机会,避免结构性人才短缺。”张雨东指出。
支付宝扫一扫
微信扫一扫